登录注册

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促进 >>健康宣教

健康宣教

“心慌慌”就是心脏病吗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

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:安静地坐着,却突然感觉心脏“咯噔”一下,像是漏跳了一拍;或者毫无缘由地感觉心“扑通扑通”跳得又快又重,甚至感觉这颗心要跳到嗓子眼?感觉“心慌慌”的!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心悸”。心脏在我们的身体里无时无刻不在跳动,但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对心跳的异常感知呢? 

别慌,关注世界心脏日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“心慌慌”。

“心慌慌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,医学上称之为“心悸”,它更像是一个“警报器”,提醒我们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状况。

一、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心悸?心悸的原因非常复杂,大致可分为两类:

1、心脏本身问题(心源性):

(1)心律失常:这是最常见的原因。如房性/室性早搏、心动过速、心动过缓、心房颤动等。

(2)心脏疾病:如冠心病、心肌病、心力衰竭、心脏瓣膜病等。

2、非心脏问题(非心源性):

(1)生理性:这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正常情况,如剧烈运动、情绪激动、惊吓、饮酒、浓茶、咖啡或吸烟等。

(2)其他器官疾病:甲状腺疾病、发烧、贫血、低血糖等。

(3)药物因素:某些感冒药、哮喘药、减肥药等可能含有会刺激心脏的成分。

(4)精神心理因素:焦虑、抑郁、恐慌发作等,都有可能引起心悸的出现。

二、如何诊断与治疗?

1、诊断:心电图是最简便、有效的检查;进一步的检查还有24小时动态心电图(Holter),或更长时间的心电监测。有时也需要进行心脏超声、血液检查(查甲功、电解质)等。

2、治疗:原则是对因治疗。

(1)如果是生理性的,无需特殊治疗,避免诱因即可。

(2)如果是严重的心律失常,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,或进行射频消融手术。

(3)如果是甲亢或贫血,则治疗相应疾病。

(4)如果是焦虑等精神心理性疾病,心理治疗和某些药物可能有效。

三、中医怎么看心悸?

中医认为心不仅主宰血脉,更是“君主之官”,藏有“心神”,掌管人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活动。正常的心跳,依赖于心气的推动、心血的滋养和心阳的温煦。

一旦因为劳累、思虑、外邪等因素,导致气血亏虚、阴阳失调,心脏失去濡养,或者受到干扰,“心神”就无法安稳居住,从而向外发出警报,表现为心慌、不安等。

中医治疗心悸的关键在于“辨证论治”,即根据不同症状表现进行分型治疗:如心胆气虚型、阴虚火旺型、心阳不振型、心血瘀阻型、水饮凌心型、痰热扰心型等。治疗总原则是扶正祛邪,养心安神。治疗心悸并非简单地“镇压”异常心跳,而是让身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,心神得以安宁。

四、一日三餐,会吃也能养心神

1. 首选益气养血之品:对于常感乏力、面色苍百的气血两虚型心悸,可选择:红枣:补中益气,养血安神,每日三五颗,泡水或煮粥皆可。桂圆: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。但性温,易上火者不宜多吃。山药:健脾益气,滋养心肺。熬粥、蒸食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2. 忌口伤阴耗气之物:远离浓茶、咖啡等饮料。少吃辛辣油腻:这类食物易生痰湿,化热伤阴,可能加重“阴虚火旺”型心悸的口干、烦躁症状。戒烟限酒: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直接刺激心脏和神经系统,导致心率加快。

五、生活起居,细节之中藏学问

1. 睡好“子午觉”:夜间子时(23点-1点)和白天午时(11点-13点)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,此时休息最能养心阴、护心阳。避免熬夜,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,是稳定心神的基石。

2. 运动宜缓不宜急:避免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,这会耗伤气阴。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和缓运动,能促进气血流通,又不过度消耗。

3. 怡情养性,保持心态平和,长期的精神紧张、思虑过度、焦虑抑郁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元凶。培养兴趣爱好:听听舒缓的音乐、养花种草、练习书法,都能让心神有所寄托,舒缓压力。

六、何时必须看医生?

日常调护适用于慢性、轻度的心悸以及健康养生。
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请务必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:

心悸频繁发作,且持续时间长。

心悸伴有剧烈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头晕眼花、甚至晕厥。

心悸时自觉心跳节律极度不齐,“乱糟糟一团”。

本身已有明确的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甲亢等基础疾病。

总结而言,中医治疗心悸是从整体入手,不急于平息每一次异常跳动,而是着眼于整个身体的和谐,通过辨证施治恢复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,最终让“心神”重归其位,安然自在。面对心悸,既不要过度恐慌,也切勿掉以轻心。找到其背后的“元凶”,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,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心脏健康,不再“心慌慌”!

医师介绍:

韩倩倩 副主任医师。

研究方向:心脑血管疾病、消化系统疾病,如心悸、冠心病、眩晕、脑梗死、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。

出诊时间:每周二上午、周四上午,中医内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