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宣教
【健康科普】气温骤降,血压失控,教您如何从容应对
秋冬时节,一波又一波的冷空气来袭,气温骤降,不仅让人“感冻不已”,更让许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失稳,忽高忽低,跌宕起伏。对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而言,这一季节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“危险期”。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,是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关键。

一、气温下降为何会导致血压上升?
首先是血管收缩,低温刺激下,人体为维持核心体温稳定,皮肤和四肢的血管会反射性收缩,以减少热量散失。这种收缩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,心脏需要更大压力泵血,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,从而导致血压上升。其次,寒冷会让交感神经兴奋,促使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,导致心率加快,心肌收缩力增加,进一步升高血压。最后,低温环境下,人体水分流失减少,但排尿可能会增多,若未及时补充水分,血液黏稠度会增加,血流阻力增大,可能间接导致血压上升,并且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还会导致血栓的形成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二、如何防控血压的波动?
日常防护是防控血压的基础,关键要做好保暖、监测、用药等几件事。
注重保暖,尽量外出穿戴帽子、围巾、手套,重点保护头颈部及四肢。寒冷天气,早晚气温较低时,避免外出。可选择下午气温回升后进行,出门前可在楼道等过渡区域停留一会儿,逐步适应外界温度。
每日早晚测量血压,关注“晨峰血压”。清晨,人从睡梦中醒来,交感神经也开始兴奋起来,心率加快,血压上升。若连续3天收缩压≥140mmHg,舒张压≥90mmHg,就需就医,必要时调整用药。
规律用药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,患者需每天固定时间服药,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。漏服药物也可以导致血压反跳升高,引发并发症。
减少高盐、高脂食物,戒烟限酒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,也能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血压的稳定。
图片
三、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
归属为眩晕、头痛等范畴,《黄帝内经》记载为“眩仆”“掉眩”“眩冒”。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命名和分类,是基于血压升高这一生理指标。然而,中医更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,认为治疗高血压不能仅仅关注血压本身,更要从整体上补虚泻实,调整阴阳,中西药合用也能起到协同作用,提高生活质量。
四、教您一项秋冬的“宝藏运动”
八段锦是一种传统养生功法,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、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压力等方式,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,让血压自然回归平稳。

五、推荐一款养生降压茶
中药代茶饮,又称药茶,是指选用中草药冲泡煎煮,如喝茶一样频频啜之,以达到治病防病、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罗布麻叶5克、决明子5克、菊花3克、山楂3克
功效:有降压、降脂、明目、消食的作用,适用于高血压、高血脂及食欲不振者。
秋冬季节虽对心脑血管患者很不友好,但只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,发挥中医药防治优势,就能有效降低疾病风险,从而平安的度过这个秋冬。
出诊时间:每周二、四全天
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,硕士研究生学历,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理事,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委员。主持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,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,科普文章5篇。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,心脑血管疾病,急慢性咳嗽,老年病等。




